膠質瘤誤診為腦膜瘤1例分析
2012-07-06 13:48 作者:三博管理員
神經外科一病區(qū) / 翟鋒 周健 欒國明
膠質瘤和腦膜瘤是原發(fā)于中樞神經系統常見的腫瘤。兩者在臨床表現上有共同之處,但影像學又有自身的特征性表現,一般不易混淆。然而少數膠質瘤的影像學表現與典型腦膜瘤表現極為相似,難以鑒別,容易誤診,我科近期誤診為腦膜瘤的膠質瘤1例,報道如下:
影像學 CT 2011.5.31
左頂團塊狀等密度影,內緣見帶狀低密度,病變與鄰近骨板呈寬基底接觸
男性,62歲,右利手
現病史:患者入院前2個月無明顯誘因出現頭暈,無明顯加重或者緩解因素,無頭痛,無惡心嘔吐。
查體:神清語利,雙側瞳孔等大正圓,光反應靈敏,四肢活動正常,雙側感覺對稱。雙側病理征陰性。
既往史:13年前(1998年)診斷為左顳占位,在北京天壇醫(yī)院行手術切除,術后病理:星型細胞瘤II級,術后未行放化療。
術前診斷:腦膜瘤(頂,左)
手術方式:左頂占位切除術
術中所見:硬膜完整,部分硬膜增厚,大小2x2cm,顱骨與其對應部位受侵蝕輕度增生。剪開硬膜見腫瘤位于腦外,基底位于硬膜,與周圍組織界限明顯,大小約5x4x3cm,色灰紅,質地軟,血供豐富,內側部分囊變,內含清涼黃綠色液體。完整切除腫瘤。
術后CT: 術后1周 2011.6.10
左頂占位切除正常術后改變
術后病理:膠質母細胞瘤 (WHO IV級)
討 論
膠質瘤是由神經外胚層衍化來形成膠質細胞發(fā)生的腫瘤,是起源于腦實質的惡性腫瘤,腦膜瘤起源于腦膜和腦膜間隙的衍生物,他們大部分來自于蛛網膜細胞,可發(fā)生在任何含有蛛網膜成分的地方,是腦實質外的良性腫瘤。術前影像學表現對腦膜瘤和膠質瘤診斷極為重要。腦膜瘤CT一般呈高密度或者等密度,邊界清楚,強化明顯,MRI T1多呈等信號,T2等信號或者稍低信號,邊界清楚,均勻強化明顯,廣基與硬膜相連。而膠質瘤CT呈低、等密度或者混雜密度,MRI多為T1低信號,T2高或者混雜信號,邊界不清楚,強化不均勻。
本例患者從影像學看,邊界清楚,強化明顯,廣基位于硬膜,符合腦膜瘤的表現。而且術中所見腫瘤邊界清楚,位于腦外,基底位于硬膜,也考慮為腦膜瘤,術前影像學專家分析亦考慮腦膜瘤的可能性大。但病理回報為膠質瘤母細胞瘤,與術前分析完全不同。病理學專家分析患者病理HE染色有腦膜瘤的表現,但是其壞死、核異型、核分裂明顯,免疫組化GFAP陽性,這些均支持膠質母細胞瘤的診斷。
膠質瘤多在術后1年內復發(fā),復發(fā)膠質瘤分為三型1原位復發(fā)型,2原位周圍擴展復發(fā)型,3遠隔復發(fā)型。其中80%的復發(fā)腫瘤局限在原發(fā)灶周圍2cm以內,但仍有少數位于此范圍之外甚至出現于對側。而且復發(fā)后的膠質瘤惡性度往往增加,會變得更具侵襲性。多數學者認為,膠質瘤復發(fā)的根本原因在于腫瘤細胞的殘留,而復發(fā)時間的長短主要與患者所患腫瘤的生物學特性及采取的治療有關。
本例患者考慮診斷為膠質瘤異位復發(fā),異位復發(fā)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1腫瘤自然轉移,腫瘤細胞可以沿神經纖維間隙向遠隔部位浸潤生長,也可隨腦脊液播散至遠隔部位種植。2醫(yī)源性轉移,首次腫瘤切除時腫瘤細胞被撕脫在腦脊液中引起遠隔部位轉移。此患者考慮可能為13年前左顳手術后種植轉移至左頂的蛛網膜或者硬膜,在該部位復發(fā)并進一步生長。類似此患者膠質瘤13年后異位復發(fā),而影像學又表現為腦膜瘤的情況尚未見明確報導。通過此病例給予我們提示,即使影像學表現為腦膜瘤的患者終診斷要結合病史與病理結果具體分析,以免單獨通過影像學診斷,得出錯誤結論。
(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