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祥恩教授血管搭橋新術在國際產生重要影響
2017-01-06 12:56 作者:三博腦科醫(yī)院
(通訊員 李亞靜)日前,首都醫(yī)科大學三博腦科醫(yī)院首席專家石祥恩教授的論文“血管搭橋治療復雜顱內動脈瘤的技術應用和93例治療經驗”在歐洲神經外科綜述(Neurosurgical Review)發(fā)表,報告在美國MDLinx ? Surgery2014年10月文獻檢索庫神經外科67種雜志中,排在檢索引用率高的前10篇文章中的第五位。
論文摘要是:盡管顯微外科技術和血管內介入技術有了很大的進步,但神經外科對復雜動脈瘤的治療仍是挑戰(zhàn)。從2004年到2013年七月,石祥恩教授用顱內搭橋治療93例顱內動脈瘤患者,其中橈動脈移植58例、大隱靜脈移植16例、顳淺動脈搭橋13例、枕動脈搭橋6例。有32例巨大動脈瘤搭橋后,孤立并解除壓迫;22例夾層、蛇形或巨腸形動脈瘤,行遠端搭橋,近端阻斷,動脈瘤張力減小,避免了動脈瘤穿通動脈缺血和神經功能缺失;39例動脈瘤僅行動脈瘤孤立術。術后造影顯示91例搭橋血管開通,89例動脈瘤消失,2例血管造影沒有顯示開通搭橋血管,有例有腦梗塞,1例無癥狀。術后1月觀察,88例恢復良好,4例生活需要護理,1例腦干梗塞死亡。術后77例得到3月到3年的隨訪。72例生活正常,4例生活需要護理,1例死于它病。終結論指出,復雜動脈瘤存在巨大挑戰(zhàn),需要手術和介入醫(yī)生慎密計劃,制定個體化方案。血管搭橋技術是能保護供血動脈和穿通動脈開通的重要技術。利用頜內動脈作為捐獻動脈,具有接受血管距離短、血管直徑大的優(yōu)點,是一種有效的搭橋方法。
論文發(fā)表后,得到了的神經外科血管搭橋專家、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神經外科主任——勞頓教授(Michael T. Lawton, San Francisco, USA)的評論(Comments),他對論文給予高度評價,并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勞頓教授在評論中說:“石祥恩教授報告了用血管搭橋技術并通過孤立、切除和近端阻斷治療93例復雜動脈瘤,使患者得到極好的血管搭橋通暢率和手術后效果。驗證了血管搭橋技術在治療復雜動脈瘤中的重要性,強化了血管內治療的指證,促進了如血流分流、不令人質疑效果的頸內動脈阻斷血管內裝置的不斷應用,這些血管內的治療方法,削弱了目前血管搭橋技術在處理動脈瘤中的作用。這不僅只是少數病例,事實上,早期文獻資料中,這些醫(yī)生用血管內治療達到18%的復雜動脈瘤患者,而外科血管搭橋應用率為4%。這樣的變化提示:僅用單純手術方法處理這些復雜動脈瘤,會增加這些治療動脈瘤困難,神經外科血管醫(yī)生需要有充分技術準備的,精良技術實行血管搭橋。”
勞頓教授表示同意石祥恩教授對這些復雜動脈瘤用血管搭橋技術治療,而不是用彈簧圈技術無效不完全栓塞。對于血管內治療指證不明的患者,要專家協(xié)同,團隊一起工作,才容易手術治療。選擇恰當的治療,確保寬頸動脈瘤、蛇形動脈瘤和巨腸形動脈瘤得到根除,防止彈簧圈栓塞后復發(fā),填塞或再出血的不必要再次治療。
報告中有39例以頜內動脈作為供血動脈,這是該種血管搭橋大的經驗報告,極好的結果說明該血管搭橋的實用性。然而,這是直接的顱內外血管搭橋方式,與其它顱內外血管搭橋相比,它不需要截取額外的移植血管(除用橈動脈移植外)能夠很快和方便做血管相連。在兩個相鄰動脈之間做端端吻合——原為血管搭橋為簡捷的血管重建,能做到一個動脈到另外一個動脈的血流交通,或穿過中線的小腦后下動脈或大腦前動脈之間的交通。

用端側吻合到動脈瘤發(fā)出的分支或連接到其它動脈的近端或遠端進行血管再造,切除梭形動脈瘤后,把梭形動脈瘤的兩端吻合是實用的方法。當上述方法無效,又必須搞流量血管搭橋時,可用橈動脈插入移植。頸內——頸內動脈搭橋技術難度比頸外——頸內動脈搭橋大,但它的應用廣泛,可根據動脈瘤的復雜特征做個體化處理。頸內——頸內動脈搭橋完全在顱內,免除了顱外的危害,不需要移植血管及血管管徑匹配,避免了顱外的損傷,需要時可取短的橈動脈移植。
石祥恩教授描述了全身肝素化不足,可以引起血管搭橋阻塞,但有些患者沒有肝素化也達到了相對很好的通暢率。局部肝素沖洗避免了吻合過程終全身肝素化的危險。同時,可用連續(xù)縫合方法吻合血管,這樣縫合較快打結少,并能夠調節(jié)縫合線的松緊。連續(xù)縫合方法對血管搭橋的通暢沒有質問,正如作者描述,需要一針針檢查縫合口,排除縫合口的血栓和出血。術中鄞哚華青綠照影(indocyanine green videoangiography)足夠辨認搭橋血管的堵塞。
后,勞頓教授祝賀石祥恩教授取得的極好結果,同時希望血管搭橋技術在治療復雜動脈瘤中得到廣泛應用。